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发展>>文档资料>>综合资料>>文章内容
2008年暑期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材料(学习材料)
发布时间:2008-07-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tjl

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语言攻击

李茂 编译(《中国教师报》)

教师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要教师做到了这两点,无论教师多么严格,大多数学生都会理解。当然,你也需要教育学生尊重教师和同学,比如,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不准叫老师和同学的外号。

如果发生了学生辱骂教师的事情,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无礼言行并不是针对你的,他们的突然爆发,是由他们的生活中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引发的。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冷静,保持耐心。

教师被学生辱骂后的应对策略

1.保持镇静

学生在课堂上骂老师已经扰乱了课堂,面对这个情境,教师首先需要保持冷静,不要作出负面的反应,尤其是不要卷入跟学生的争吵中。要让学生看到你没有失控,并继续教学,等到下课后再进行处理。

如果事态很严重,教师必须镇静地要求学生到一个事先规定的地方(特定的座位、办公室或辅导员那里)去,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下课后再讨论。然后继续上课,不要让一个学生的出格行为影响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你的镇静向全班同学表明,你没有对这个学生屈服,也没有默许他的无礼。如果你情绪爆发了,你向学生显示的则是你的情绪失去了控制,而这对教师来说是不合适的。因此,首先要保持镇静,下课后再来处理这个事情。

2.下课后跟学生谈话

跟这个学生谈话的最佳时间是下课后。在下课铃响的前一分钟,平静地请这个学生留下来跟你谈话。

在你跟学生的简短谈话中,你可对他的扰乱言行表示担忧,并跟他一起回顾相关的课堂规则和要求,让学生知道,他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

3.跟学校的心理辅导员汇报

辱骂他人的学生大都有其他相关问题,辱骂只是他们的一个发泄渠道。他们从小受到了不良示范的影响,养成了骂人的习惯,骂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对策略。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对这样的行为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帮助。

4.跟学生家长联系

事情发生后,教师要努力与这个学生建立起良性的关系。告诉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事情的经过,向他们说明学校的相关规定和你的期望,并表示愿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帮助。

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友好地跟家长通电话,表达你的担忧和你想帮助孩子的意愿,通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5.向学校管理者汇报

如果学生的语言攻击行为非常严重,那么有必要及时通报学校负责纪律管理的部门。

对于大多数学生的行为问题来说,向学校通报都是最后一步。在这之前,教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包括向学生阐明学校的规则和违反规则需承担的后果,明确表明你的期望,寻求家长的合作,实施行为干预,等等。

如果所有措施都没有起到作用,或学生的不良言行影响面实在太大,有必要移交学校处理,那就立即向学校相关负责人汇报。

学校应组织一个小组对该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并拿出一个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言行,提高学习成绩。

班级管理的五层境界

华东师范大学 李伟胜

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头绪很多,班主任也因此给人留下忙碌的印象。一般来说,在开始管理一个班级之时,每一位班主任都会有许多常规工作需要处理:选拔班干部,建立班委会,编排值日表,维持班级秩序,组织和实施各种班级活动,根据上级要求布置安全教育等德育活动……

就在许多班主任简单罗列这些工作项目、忙于应对之时,有些班主任却能很快地从中整理出工作体系,即区分出不同的工作领域、工作重点,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此时,班级进入有序状态,班主任也形成了清晰而稳定的工作思路。

这就是我们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质量的基础——班级建立了常规,形成了基本秩序,班主任形成了清晰而稳定的常规工作思路。以这一基础为参照点,我们可以大致区分出“班级管理”逐层提升的五个境界。

第一层境界:维持班级秩序。

这显然是最基本的境界。班级不陷入混乱,才有可能继续运行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更多样、更积极的作用。就这一境界的班级而言,学生的发展特征是“规规矩矩”。

第二层境界:营造学习氛围。

在维持秩序的基础上,力争形成集体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在这样的班级,每门学科的学习成为班级生活的核心。毕竟,学习知识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内容。不过,学习活动不是由每位学生个体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其他同学的相互联系之中进行的:同学之间,有相互比较,更有相互促进。相应地,学生的发展特征可被描述为“相互激励”。

第三层境界:形成班级合力。

与上一境界相比,这样的班级在知识学习之外还有更多文化生活。通过丰富的班级生活,同学之间形成了团结的氛围,学生非常认同并珍惜积极向上的班级整体形象,产生班级凝聚力。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具有更鲜明的发展特征:“乐于奉献”,即乐于为同学、为班级作出更多贡献。

第四层境界:学会自主活动。

到达这一境界的班级,不仅有良好的秩序、学习氛围和班级凝聚力,更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这包括多方面的自主活动:自主管理班级事务、自主组织实施班会、自主开展小组活动等等。学生在这一境界的发展特征是“积极自治”:许多事务性的工作都不必班主任亲自操劳,因为学生们(主要是班干部)能自己处理好这些事情。

第五层境界:提升精神品质。

这可能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即关注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精神生活质量。这样的班级,以达到前四种境界的要求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精神生活空间。不仅如此,在拓展精神生活空间、丰富精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更强调提升精神生活质量。这种提升,就在于让学生不仅有各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更有清晰的自我意识、高尚的追求、远大的志向;并且,这种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又以成熟的发展能力为基础,相互支撑。这种境界的学生发展特征可被描述为“做人高尚”。

班主任批评艺术的“八要八不要”

李兴福

  批评是班级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其根本目的是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变得更有道德和修养,从而少犯错误。适当、适度的批评对学生的耐挫折心理素质功不可没。但在现实中,有些学生因受批评而采取极端行为来对抗老师,使班主任心存余悸。如何有效、合理、科学地使用这种教育方法,取决于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把批评艺术概括为“八要八不要”。

  一、要循循善诱,诚心开导,不要言辞不恭,恶语相加

  汉代学者刘向有言曰:“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班主任必须要怀着爱心,抱着理解,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在帮他,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那种尽管是正确的,但却是硬邦邦的,粗暴刻薄的语言,甚至谩骂式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错也不肯向你认错,并与批评者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就与批评学生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

  二、要以身作则,示范暗示,不要体态不正,仪表不端

  教师的言行,应为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无声的批评,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批评学生时应庄重严肃,语气恳切,切忌体态不正,仪表不端。有些教师批评学生时把椅子歪靠墙上,翘起二郎腿,或口叼香烟,喷吐烟圈:有的散开钮扣,或掀起衬衫,有的摔课本、拍桌子等,这些举动,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反批评的心理,降低批评的效果,而且有损教师自身形象。

  三、要分析原因,就事论事,不要揭伤疤,翻老账

  青少年绝大多数是乐于追求上进的,他们都想改正错误,但由于自制力差,有时难免会再而三地做错事。有经验的班主任批评学生时,不揭学生的旧疮疤,或新账老账一起算,而是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并启发学生去反省,同时错误一经处理,就不再提起,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时间。而有的教师出于好心或一时之气,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常常提起以往的一些错误,想使学生牢记以便改正。孰不知学生会认为你不信任他,一直在搜集他的错误和缺点,这次是在和他算总账。这对他们强烈而敏感的自尊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另外,这种秋后算账式的批评也是对他盲目自尊的一次彻底否定,从而产生极端的自卑心理。因此,班主任的批评要有针对性,千万不可揪住辫子,搭车批评。

  四、要选择场合,把握时机。不要过火无度

  要取得批评的最佳效果,必须要讲究“火候”,即选择批评的最佳时机与场合。一般说来,任何人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要有其他人在场,即使是老师的态度再诚恳,批评的方式再温和,也会让学生感到伤面子。因此,批评,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时候进行。中学生由于性意识的逐步成熟,他们特别注意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在异性面前他们的自尊会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敏感。所以在异性面前,不宜进行严厉的批评,同时,批评要及时,充分发挥其近因感知效应,不能拖的时间过长,对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问题应迅速作出反应,批评时点到为止,只要让其明白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就罢手,不宜过于刻薄,穷追猛打。如学生在课堂开小差,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教师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之类的含蓄,暗示就足矣。

  五、要因人而宣,对症下药,不要不分人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年龄,性格和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在对高中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慎重选择批评方式。正确的批评方式,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调节学生的逆反和报复心理,并能引导学生由消极变为积极,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不同性格、情感、意志与自我控制力的学生对于批评有明显的不同,所以,班主任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对性格活泼,反应敏捷的学生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对性格内向,感情脆弱,多愁善感的学生进行对比式批评: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用缓冲式或书信批评,对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性心理较强的学生应采取触动式批评:对脾气暴躁,行为易被语言所激的学生要用商讨式批评。有的学生玩世不恭,爱恶作剧,课堂上你可以尽量不与他正面交锋,有的学生麻木不仁,你不妨来点疾风暴雨,恩威并用,刚柔相济,有的学生爱面子,你可以随时随地轻描淡写地予以点化。

  六、要群簧群力,多方协作,不要单打蚊叫家长相要挟

  常言说得好:“孤掌难鸣”。批评也要注意不靠单打,而发挥整体效应。要取得集体的舆论认同与支持,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包庇态度,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只有结成全校抵制错误的统一战线,齐伐之,共批之,各种歪风邪气和错误才能制止,但也不能过分扩大范围。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动辄就把家长找来,以此对学生施加压力,以整服学生。这样做不但会影响学生家长的工作,有时还可能使事情复杂化,而更难以处理。现在的学生都希望给自己的父母留一个好孩子的印象,他们偶尔犯了错误,最怕让父母知道而对自己失望。这样的心理无疑是好的,但当学生的好孩子的“梦想”被老师给无情摧毁后,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

  七、要有理有据,实事求是,不要酒后批评学生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多,班主任批评时要冷静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批评,如何批评,切忌感情用事,胡乱批评,更忌酒后批评学生。因为人在大量饮酒后,或面红耳赤,或步履蹒跚,或语无伦次,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学生,不但有损自己的形象,而且在酒精作用下,批评难免失当或过失,以致把事情搞糟,再说,你一身酒气,令人望而生厌,避之惟恐不及,学生难免会生出“抵挡”心理,即使你批评的合情合理,学生从心理上也不愿接受你的批评,甚至会认为你是在说醉话而在心中窃笑你。批评效果,可想而知。

  八、婴注重善后,加强巩固,不要一批了事

  批评,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由于中学生自尊体验的极端性,批评之后,感情上也很可能会产生自卑、消沉、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一来不至于使学生因自尊体验的极端性而走向教师意愿的反面。

  如果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都能讲究批评的艺术,那么批评就会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和杜绝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掌握批评艺术,只有做到合法、合情、文明、科学、理性,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批评的功能,使之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

班主任工作的“三多”与“三少”

吴良根

  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单纯、自尊,甚至有些虚荣,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情绪不够稳定。我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无论是集体教育,还是个别谈心,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应该适应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在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三多”与“三少”。

  一、多表扬、少批评

  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一个小小的肯定,可以激起他们上进的动力,而一句不恰当的批评,则可能使他们一蹶不振。

  一般说来,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有经验的教师做学生工作的共同之处就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老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发现他们身上美好的东西并及时表扬就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更加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并且能较自然地克服自身的缺点。

  倘学生一有缺点就一味批评甚至随意在公开场合批评,或立马就向家长告状,以为这样会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压力,能使之尽快改正,其实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而且容易产生负作用,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破罐破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就告诫我们,不要由于我们的不恰当批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美国著名汽车大王李•亚科卡有句名言:“表扬可以形成文件,而批评只要打个电话就行了。”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多表扬、少批评,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二、多亲切、少严厉

  教师的表情是教育中的辅助手段。亲切的表情往往可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学记》中说过:“亲其师而信其道”。含义是很深刻的。教师的亲切,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从而师生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学生把教师当作可信赖的人,对老师的教育就很容易接受,也乐于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蔡先生时,有一幕情景令人印象深刻:“我因淘气,蔡先生抬起教鞭的手要打我,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落在石板上”。学生眼里看出蔡老师是亲切的,爱他们的。蔡老师也由此赢得学生的爱戴,课文的内容不必说,就连课下给大家朗诵的“蓝天盖着大海”的诗句,几十年后作者依然记忆犹新。由此可见亲切的表情,真诚的爱护,在学生心中占有多大的份量。

  如果老师总是板着面孔,对学生的任何一个过失都严加指责,那就是严过了头。一个总是居高临下、凶神恶煞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老师,学生常会恐惧而避之,哪有心去聆听你的教诲呢?

  三、多信任、少歧视

  信任是教育的有力手段。它可以鼓励学生上进,甚至可以促使后进学生的转变。所以班主任应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促使其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缺点。

  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最好的鞭策。一个优秀班主任,在对一个“后进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后,抓住过年前夕这一时机,希望他在送旧迎新之际,把旧“我”留下,用新“我”迎接新年,使学生感动异常,信心倍增。所以教师不能只信任“得意门生”,更应“偏爱”那些“后进”学生。若对他们不信任,甚至歧视他们,看到他们就来气,就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它一方面会使学生对教师反感、不满,甚至疏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丧失进取心而自甘堕落。

  总之,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粒种子,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能力。不过有的发的早,有的发的晚;有的开在早春,有的开在晚秋;有的可做栋梁之材,有的可做医药之用,而有的则以自己的芬芳和姿色美化人们的生活,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用途。因此,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遵循不同的规律去开发。扬其长,抑其短,做到信而不纵,严而不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走出爱的误区 回归爱的本质

王国莺(《班主任》2008年第6期)

  最近读林崇德教授《教育的智慧》一书,对其中一节印象颇深。调查者问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百分之九十的老师回答:“爱。”调查者再问学生:“你感受到老师的爱了吗?”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回答:“感受到了。”

  大多数老师爱学生,然而更多的时候老师的爱只是一厢情愿,学生并不领情。为什么呢?我认为,一些老师的爱陷入了误区。走出爱的误区,回归爱的本质,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积七年的教育实践,对“师爱”的本质与表达有一些感悟,写出来与同行共享。

  一、提升对“师爱”本质的认识

  马卡连柯在概括“师爱”的本质时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公式:“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大师的话告诉我们:爱是有原则的,尊重与要求并重。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分地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殊不知,没有原则的尊重就是放任。比如学生做错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下次注意”,会让学生误以为“原来做错事没什么大不了”。适度的惩罚也是爱的表现。“赏识”是现在炙手可热的一个名词,而过度的、流于形式的、表面的赏识,不仅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中心、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和盲目的优越感,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独立人格”的形成。被赏识重重包围的学生会变得自负和脆弱。因此,对学生“赏识”要有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只赞美他的努力和成就,而且赞美要具体。赞美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我认为,疼爱而不溺爱,宽容而不放纵,严格而不苛刻,温情而不懦弱,方为真正之师爱。

  二、走近学生,因生施爱

  走近学生,意味着我们要深入理解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人的生命千姿百态,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要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理解和关爱。比如对自卑型学生(这类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自尊心极强,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流),老师要多点耐心、多给他戴些“高帽儿”,常常告诉他:“这件事你自己能做得很棒”,“这次虽然只上升了一个名次,但也是个进步”。看到他有一点点进步都要鼓励,帮学生树立起自信。而对于“自负型”学生(这类学生多是自我感觉太好,过分自信,自我中心,看不起他人),就不能一味地表扬、赏识,有时需要给他“泼泼冷水”,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懂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要学会向他人学习。

  三、用人格魅力激发爱,让学生懂得接受爱,更懂得施爱

  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应注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爱。比如,上课前,整理好衣着、头发,擦亮皮鞋,关闭手机铃声,满面笑容地走进教室;上课时声音响亮,尽可能照顾到后排的学生,尽可能不把坏情绪带进课堂;下课时面带微笑,真诚地对学生说“谢谢”。力争每堂课都是一次美的展示,都是一次爱的交流。

  “爱”不是大道理,而是化雨的春风;爱的获得靠的不是灌输,而是体悟。在此,让我举两个教育实例。一天我正充满激情地讲课,一只似有灵性的鸟儿扑楞着翅膀从窗户外飞了进来。顿时,学生骚动起来,而且动静越来越大。有的学生挥舞着手臂要赶,有的学生伸手去捉。我做了个暂停的手势并面带微笑地说:“让它自由一些吧!”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乘机补充一句:“生命是平等的,是需要相互尊重的,而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在一定的原则内给予它尽可能多的自由。”此时学生好像领悟了什么,鸟儿也似乎听懂了我的话,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后又从窗户飞了出去。后来一位学生在随笔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的一句‘让它自由一些吧’,既解决了一个课堂意外,更让我懂得了生命是平等的,爱需要相互尊重。”还有一个例子,“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中10位人物的故事感动了我,我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爱”的教育素材,于是花了两节课让学生一起观看“颁奖晚会”。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很投入,有的学生在不停地抹眼泪。讨论中,一个女孩含着眼泪说:“华医慰让我看到了爱不是索取,而是付出,甚至是几十年如一日不求索取的付出。爱一个人就要有责任心。”一个平时话不多的男孩说:“林秀珍的善心、爱心、责任心让她坚持了30年,而我平时做事连两天都坚持不下来,看来我还缺少责任心。”两堂课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这两堂课让学生对“爱”有了更深的感悟。

  说心里话,做老师挺难,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爱学生”的好老师更难。但我们并没有知难而退,因为我们懂得,爱需要付出,需要坚守,更需要等待。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让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让他们在被爱中更加懂得施爱的重要。

  

班主任工作中要处理好五种辩证关系

林志海 朱 刚(《班主任》2008年第6期)

  一、在纪律上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

  宽严是相对的。在纪律管理方面,首先必须“严”,严师方能出高徒。那些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确实与班主任的“严”有关。严格的要求、严肃的纪律是铸造良好班集体的必要条件。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肃纪;不严,无以养德;不严,无以励志。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注意一定的力度,注意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有章可循。学生犯错要及时处理,不能姑息纵容或放任自流。

  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严”的同时,还必须“宽”。如果大事小事、课内课外,班主任整天板着面孔,既严肃又严厉,学生每天惶惶度日,就会失去活泼的天性。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就会使班集体缺乏积极乐观精神,失去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对于一些特殊的课堂、特殊的时间,如班会、节日、文体活动、郊游活动等,应放“宽”政策,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尽情抒发感情,培养健康个性。此外,我们要求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是理所当然的,但要求学生时时处处绝对遵守又是不现实的。对待不遵守纪律或犯错误的学生,也不能一味地严,要把握好尺度,让学生有改正的机会。

  辩证地处理“严”与“宽”的关系,应该“宽”“严”结合,严中有宽,宽中有严。

  二、在学习上处理好“紧”与“松”的关系

  紧和松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剧增,各级各类、各门各科知识如浩瀚的大海,取之不竭、学之不尽。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紧”,要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不紧是培养不出人才的。但“紧”也要适度。恨铁不成钢是一些班主任的“通病”。为搞好班级工作,整天紧锣密鼓,时刻盯住学生,尽管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效果。相反,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厌学情绪增加,最终适得其反。

  作为班主任,应该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明白学习时间的紧迫性和明了学习任务的艰巨性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如文娱晚会、智力竞赛、体育比赛、班级辩论等,既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体质,又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轻松”一下,使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心情开朗起来,精神振作起来。

  辩证地对待“紧”和“松”,应该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紧而有序,松而不散,松紧结合。

  三、在管理上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才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关键是班主任如何处理好“抓”和“放”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只抓不放,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既不利于发扬学生民主、搞好班级工作,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放而不抓,完全让学生“自主”管理,教师袖手旁观,工作就会乱套。

  对于班级工作,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班主任,应该在“宏观”上管住管好,在微观上放开搞活,实行“抓大放小”的班级管理方针。宏观上,如学生的学习、思想和人身安全等,班主任必须亲自抓,亲自管,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微观上,如卫生、黑板报及一些文体活动等,班主任就应该“放权”,让学生自己组织。

  当然,抓和放是有条件的,要明抓暗放,真正实现抓中有放,放中有抓的辨证思想。一些学生不能做或做不好的,就不能放“权”。放下去的“权”,就应该尽量让学生独立使用,切忌时抓时放。

  四、在班主任形象上处理好“威”和“信”的关系

  威信是衡量一个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每个班主任都应该在学生心中树立的重要形象。

  有的班主任为学生怕自己而自豪,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的威信,是靠强制的手段管住了学生的身,但管不了学生的心,既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威”是学生在信任、尊重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信,是信任,是师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是“威”的升华。一个言而无信、朝令夕改、言行不一的老师是得不到学生信任的,也无法建立起教师应有的威信。“威”和“信”是统一的,“威”要从“信”中来,不能靠压;“信”则来之于真,不能玩假。

  五、在师生关系上处理好“亲”和“疏”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涉及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我们要注意调整好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孔子说过,亲其师,信其道。而要让学生亲其师就必须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天然鸿沟。但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过多、过密、过近也是不行的,相互间应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心理距离。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时时注意自己是否以“教育者”自居,是否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如果在学生面前摆出高人一等或盛气凌人的架势,学生必然敬而远之;而班主任随和、平易近人,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们交往、谈心、交心,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读书求学经历等等,这样,学生就会视班主任为知心朋友,乐于接近,乐于交谈,并愿意服从。

  但是,班主任毕竟是教育者,虽说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但也不可与学生搞得过于亲密,没有分寸。师生的身份毕竟不同,不能因为过分的亲密而混淆,以致丧失威信。在特定的时间(如上课)、特定的地点(如教室、办公室等)和特定的活动环境中,师生身份需要严格界定,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和行为处事要有教师风范和教师威严。亦师亦友,这是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双重身份,也是正确把握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关键。

  

老师应如何避免师生冲突

王红霞 严兴云(《班主任》2008年第3期)

  有人惊呼,现在的学生怎么了。竟然跟老师吵嘴?甚至出现伤害老师的极端事件。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难免产生矛盾。面对矛盾,老师如果缺少理智,采取过激言行,往往导致矛盾激化,进而演变成冲突。而师生冲突必然伤害师生身心,导致教育的失败。那么。如何理性地化解师生矛盾,避免对抗性冲突呢?

  一、从自我出发,做一个出色的老师

  一般来说,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很少与学生发生冲突。因为受到学生尊敬的老师往往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高度的敬业精神、风趣幽默的谈吐、整洁洒脱的衣着仪容、健康向上的心态、轻松愉悦的表情、正直豁达的个性、廉洁无私的品行,甚至精湛的绝活……

  但是,说实话,如今当老师越来越难。现在的学生眼光高、想法多、胆子大。老师要形成自身的优势,仅靠大学里所学的那点东西,肯定杯水车薪,没点真功夫,还真拿不下教育这“瓷器活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出色,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知识要不断更新,吐故纳新;思想要不断升级,与时俱进;身体要经常锻炼,活力四射;爱好要广泛,懂点时尚。终身学习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更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二、用表扬代替斥责,师爱使学生平和

  那些容易与老师发生冲突的“问题学生”,在班里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老师习惯于对他们大声斥责、批评,却极少关心、关注他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于是破罐子破摔,以至耽误自己的一生。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缺点也正是优点,优点也恰是缺点。任何人都会有缺点,也肯定有优点。我们应该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审视学生。如果我们真心爱学生,一定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对于“问题学生”,老师若能用表扬代替斥责,用关爱使他们的心回归班集体之中,他们一定会因为感激而平和,因为回归而自爱。

  三、让学生把话说完,创造对话的机会

  在生活当中,听话的学生常常讨老师的喜欢,爱“顶嘴”的学生却往往遭到老师的训斥。被剥夺解释的权利。学生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是为了求得老师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老师武断地阻止学生申辩,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相信自己。同时,对老师这种蛮横的做法,学生虽不敢言,但内心不服,以后学生即使被误解也不会再申辩了。从表面看,好像学生被征服了,老师的批评有了效果。其实,学生会由此形成一种敌对心理:表面上忍气吞声地对待老师的训斥,实际上把训斥当成耳边风,甚至在内心深处生出了更多的怨恨。而且,一旦种下逆反的种子,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另外,一些学生犯错误,往往是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才跟老师争辩。如果这时不给学生争辩的机会,不让他通过“顶嘴”来分清是非,就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错误的认识得不到纠正,会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所以,老师应该有足够的民主作风,切忌为了面子而置学生的“苦衷”于不顾。要有耐心,真诚地倾听学生的理由,要营造一种辩论的氛围,让学生们相互辩论,甚至多次辩论。真理越辩越明,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理。学生的创造性也会得到保护和开发,从而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可以让我们减少“冤假错案”。

  四、智慧的妥协是一种美丽,会把学生发展的路拓宽

  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冲突肯定是双方互不相让。客观地说,在冲突当中,老师起着决定作用,是事态演变的主导方。误解学生、语言失控、行为失控等等,都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我们缺少平等思想,缺少对学生的尊重,缺少多元化意识。

  从某种角度说,因材施教其实就是妥协,是一种智慧的妥协。不要强人所难。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多样性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个社会需要知识分子,也需要农民、环卫工人、汽车司机……我们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老师们,让我们学会妥协,就让学生像花儿一样,自由地开放吧!

  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北街168号 邮编:213031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