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常州市教育局、中国教育工会常州市委员会《关于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的实施意见》(常教工[2008]20号),不断增强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最大程度实现我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工作主题。按照上级要求,我校于9月1日---9月27日在全校认真、扎实、有序地开展了师德建设月活动,现将具体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 思想认识到位
9月初,学校领导班子首先认真学习了《关于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和相关精神,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主题、工作思路。
二、 组织发动到位
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建设月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本校的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一是进行动员,传达《关于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使全校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方法步骤、意义,二是把相关工作一一分解到各处室。学校办公室建立了“师德师风热线”、“师德师风监督信箱”加大师德建设的监督力度。
三、 贯彻落实到位
1、学习教育扎实有效。
学校办公室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学习材料。在各处室组织教职工集体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并每人撰写了2000字的学习笔记。与此同时,我校还开展了《师德建设月承诺书》签约活动;聘请本校师德先进老教师围绕师德建设举办专题讲座,对全校教职工进行集体培训,通过上述系统学习,每一位教职工都深受教育。
2、深入开展“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活动。
9月份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开展“关爱一个学生、联系一个家庭”为主题的“168”爱生行动,即倡导学校每一位教师结对帮助1名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包括学习困难,或家庭经济困难,或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生活的身体、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难),每学期与所帮教学生开展谈心或家访活动不少于6次,每学期为所帮教的学生义务补课或心理咨询不少于8次。
3、大力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宣传活动。
结合教师节庆祝活动,开展“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竞赛评比系列活动,通过举行师德报告会、师德论坛、师德建设先进经验交流等方式,广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树立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新形象。
5、健全制度建设,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健全有关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完善师德档案,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同时强化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公开师德举报电话,设立师德举报信箱,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四、 全面总结表彰,务求师德建设的长效性。
这次师德建设月活动,我校共有102名教师参加,其中36人被评为优秀,其余145人全部合格。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也都得到了促进和完善。
1、校园育人环境漂亮了。为了营造立体德育环境,学校栽了树、种了草、育了花、硬化了路面、安装了景观灯,橱窗变亮了,地面变净了,草坪变绿了,让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进的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令人精神愉悦的美丽的场所。漂亮的校园育人环境有益于陶治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灵魂。
2、教师精神状态振作了。通过“师德建设月”活动的开展,教师身上颓废的东西少了,健康的东西多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以身立教,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用自己高雅的志趣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向学生奉献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财富。
3、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了。伴随着“师德建设月”活动的开展,教师们的自查自纠、深刻反省、整改提高,教师中再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以及有偿家教等违纪行为,教师们衣着得体、仪表端庄、谈吐儒雅、举止文明。谈的是学习、谈的是教研,谈教育,谈理想,师生和谐共处。
4、先进典型涌现了。借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之机,一大批爱岗敬业、善教爱生的先进个人脱颖而出。对这些模范事迹我校在适当时机将给予表彰。
五、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校以师为本,师以德为先。师德兴则教育兴。师德建设,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形象,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这次师德建设月活动,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活动的创新性不强。2、开展师德建设与日常教学协调不够。3、个别教师奉献精神有待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不够,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初步拟定了改进的计划:1、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师德建设热情,集思广益,逐步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2、建立师德评议监督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加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3、坚持教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大兴学习之风,强化师德修养意识,依法治教,严格整治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全面提高师德水平,切实促进学校发展。
20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