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洞成花”的启智育人艺术
发布时间:2010-11-29   点击:   来源:校长室   作者:高晓蕾

 

【个人档案】
高晓蕾,女,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1999年获常州市中学第二届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化学学科一等奖。参与编写了《初中化学新课程总复习导引》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和《一课三练 ——九年级化学单元达标测试》一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为校长,她努力让自己成为和谐校园的缔造者,先进教育思想的领导者,教育教学研究的先行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头者,校本文化的构建者,新课程实施的保障者。在她的带领下,这所有着优秀历史的老校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江苏省实施现代化教育工程示范初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开展‘冬季百日三项锻炼’先进学校”、“常州市教科研基地”、“常州市巾帼示范岗”等荣誉称号凝聚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汗水。办集实验性、示范性为一体的知名学校是她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
【管理方略】
西谚有云“医生靠别人的痛苦生活;教师靠别人的无知生活”。
古今中外,一所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唯一要务即启智育人;而一所学校的发展,也与其执教者教书育人的成果成正比。由此可见,作为教师队伍的领头人,校长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师资队伍建设的脚步,也左右着学生发展的前景。
有鉴于此,我和全校师生共同提出了“为学生的发展幸福奠基,为教师的人生事业添彩”的办学理念,并以“全面发展,和谐共生”的办学思路统领学校的一切工作。
教师事业有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对教师的管理,是校长治校方针策略最为直接的体现。我从教多年,是从教学第一线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的校长。对长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的苦与乐深有同感,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比喻我们教师群体的无私奉献,恰如其分。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教师们毕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成长中的困难及困惑,如何给教师群体创设一个和谐向上、共同发展的环境氛围,在校长的日常工作中可谓“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和谐,讲的是能够互相包容,在同事间的相处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为了首先在教师队伍中创建和谐,我把自己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进行了一番精心梳理,以《绣洞成花——教育工作者的艺术》为题,向全校教师开办了一个讲座,从而使经验在教师中得以共享。
案例之一:
《绣洞成花》的启迪
一则故事:
女儿在参加学校演出的前一个晚上,演出服的膝盖处摔破了一个大洞,要重新赶做新的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于是母亲在破的地方绣上了一朵漂亮的玫瑰花。伤心的女儿又快乐起来,当母亲看到女儿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时,眼里噙满了泪花。
启示:
衣服上有了破洞,不补难看;若胡乱补上,白玉微瑕,难以遮掩。衣服“破”不可怕,关键是对“破”的地方如何处理。这位母亲用自己的智慧让破衣服重新绽放了美丽。推而广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同事的缺点或曰不足,如何对待?若以放大镜观之,或不可容忍;反之,若能以“绣洞成花”之举,则可助人扬长避短,化腐朽为神奇,从而人人得以从人格到素养的升华。
倘若把“洞变花”用于教师队伍中的和谐共处,则同心同德致力于教改,无所不能,教师个人的发展也将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得以升华;倘若把“洞变花”用之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则“朽木可雕”,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从而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就此,我因势利导将如何掌握“洞变花”的艺术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
一学会包容豁达:
生活在现代的孩子们,其性格特点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做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总是以自己成年人的标准来苛求和对照学生的言行举止。本着激浊扬清的历史规律,教师不必杞人忧天,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中,要学着降位思考,那样一来,值得赏识的东西会扑面而来。只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就能够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继而实现“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二学会宽严有度: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要有春日的温馨,也要有夏日的严酷、秋日的舒爽和冬日的冷静。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可能不起作用,关键是用心灵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旨在“洞变花”的升华,力避“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三学会等待倾听:
“袖手无言味更长”的含蓄和智慧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受教育者自身的感悟。要学着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让学生有足够的表达时间,要带着朋友般的热情与亲切来聆听学生的倾诉,善于听出弦外之音和音外之意。
四学会赏识偏爱:
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罩下,往往会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于是乎便会有“朽木”、“害群之马”之说,于是乎便会有冷眼、讽刺、呵斥甚至体罚,由此而引发的是信心的折损、活力的丧失,师生关系对立的苦果成为必然。教师要常把赞扬做为抚慰学生心灵的阳光,把赏识做为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人人梦想成功,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温暖的师爱,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他们的是成就感和自信心。
可以说,讲座中的促膝交流让我和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做一名善于“绣洞成花”的教师,成为我校的教师群体,尤其是年轻教师成长的目标和理想的追求。
 
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果实
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教师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是教学相长的客观规律。归根到底,教师的发展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面对新课改生动丰富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面对充满多维意义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我们全体教师首先统一了认识:即以“洞变花”的认识并实践过程来统领教师的长足发展,最终以“洞变花”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所有一定历史的老校,长期以来教学成绩在同类学校中不甘人后,不必讳言的是,紧张有余而活泼不足的学风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难以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并行不悖。考虑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舞台,为改变校风学风创造条件,我发动组织了建校以来的首届艺术节。
 
案例之二:
“校长信箱”里的呼唤与欢呼
其一,几年前,女生蒋某给“校长信箱”投了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您好!
我是一名初三学生,是学习上的差生,在学习上我没有什么指望,也没什么兴趣,我知道我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
我觉得生活实在很无聊,人活着没有多少意义,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很羡慕那些远离世俗的人,因此我决定出家做尼姑。做出这个决定,我在老师眼里可能会成为一个坏学生,在同学眼里会成为神经病……我还有一件事感到很抱歉,那就是我曾经私自召集各班文娱委员排练节目,并要求校长举行全校文艺汇演……
这封来信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时任副校长的我深感震惊:这孩子怎么啦?震惊之余,也引起我深刻的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空间?是否让学生快乐,是否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了,是否为学生的将来做到了未雨绸缪?这一系列的问号让我想起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的话:“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不难想像,如果我们的学校整天所关心的只是学生的分数和名次,孩子们怎么会不厌学?社会需要的是个性加特长的人才。我们要给学生构建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空间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建立自信,拥有快乐,获得成功,即使是有这样或那样不足的学生。以蒋同学为例,悲观厌学是她的缺点或者说是短处,而能主动召集各班文娱委员排练节目证明了她的文艺特长和组织能力。如何让“洞”变“花”,让她重新找回热爱生活的自信?我在多方面做她的思想工作的同时,以学校申报“省示范初中”汇报演出的契机,让她担任节目主持人,她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也在舞台上找回了尊严和自信。如今,她已毕业离校,从事着自己喜爱的文艺工作。
其二,前不久,本校首届“校园艺术节”闭幕式暨文艺汇演结束翌日,“校长信箱”里收到了一封和蒋同学的信迥然有别的一封信。
敬爱的高校长:您好!
我是七(8)班的班长徐晨咪。我的来信一是衷心感谢您为我们举办的这次首届艺术节,二是恳求你能否表扬我们的班主任郭玉亚老师。
在这次艺术节活动中,我们观看到了精彩的节目,也受到了启发,您这是给我们同学和老师展现自我的机会,也让我们从中吸取知识,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心情,得到乐趣。我不仅要感谢参加表演的同学和老师,更要感谢您我敬爱的高校长,是您让我们从中不仅得到乐趣而且受到教育,我祝愿我校的艺术节活动越办越好……
启示:
当校园艺术节的第一个音符飘扬在校园上空时,艺术的种子已深深地扎根在我校每一个人的心里。并且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找回了兴趣,拥有了快乐,在被评为一个个“校园艺术之星”后建立了自信,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因此,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运用智慧对学生身上的不足“绣洞成花”,从而化丑陋为美丽。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空间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因为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去当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但至少可以让每个学生热爱生活。
“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将结出丰满的经济之果。”有理由相信,有了“绣洞成花”这一教书育人的理想目标,全体教师的发展将不是一句空话,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成为必然之果,而学校的长足发展亦将指日可待。
【问题阐述】
你认为校长最需要具备的素养是什么?
我认为校长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德才双全、身心两健、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这也是我穷尽一生的追求。因为
品德是校长人格魅力的关键。每一个学校的管理,都深深打着校长的烙印,“兴于斯、亡于斯”,一个好校长,除了拥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赢得师生的依赖、信任。才能政令畅通,一呼百应,令行禁止,从而凝聚起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才识是校长影响力量的源泉。校长要成为一个博学者,弃浮华,远交游,潜心学问,潜心教学,努力使自己的学识修养处在时代前列,不负时代重托。使校长能够成为成为团结教师、发挥教师作用的首席教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领头人。
博爱是校长健康心理的灵魂。被乌申斯基誉为“阳光教师”的灵魂就是爱。校长必须做“阳光校长”,用发自内心的爱使师生得到爱的滋润,迸发智慧的火花。让教师工作着并快乐着,让学生成长着并幸福着。
创新是校长引领学校不竭发展的动力。 学校要持续发展,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既需要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校长要统领全局,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拓展和优化学校的生存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愿景寄语】
 “全面发展,和谐共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03 - 2018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北街168号 邮编:213031  苏ICP备1020150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