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要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邓小平
“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江泽民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胡锦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深远最刻骨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坚强的内在支撑,是一个民族开创辉煌未来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学校和教师应该自觉承担的时代使命。
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包括培育和弘扬开拓创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自由平等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等。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和谐、奋进、创新三大方面。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中央8号文件和16号文件,认真实施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民族精神教育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和谐篇:高举和谐大旗,共创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
“和谐”的思想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和谐”的理念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在“爱”中感受“爱”与“被爱”,在“爱”中健康成长,用“爱”的眼光看世界,用“爱”营造和谐校园,共创和谐社会。
身边之爱·天下之人皆相爱
《尚书》云:“有容,德乃大”;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
热心援助解危难
包文君,我校03综合(2)班学生,进入我校以来,该生学习认真,各门功课在班级中都名列前茅。包文君家庭比较困难,母亲残疾,父亲年老体弱,常年生病,还有一个妹妹在读书。但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天晚上家中发生火灾,一家人无家可归。我校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在同情的同时,纷纷慷慨解囊,你一元,他两元,在短时期内捐款达两千多元,并送到她手中,为她一家人分担了一些困难。

爱在身边不孤寂
天有不测风云,正值花季的女中学生徐桂玉不幸得了尿毒症,正在常州第一人民医院等待手术。巨额医药费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身为普通农民的父母一筹莫展。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校领导得知消息后,当即召开了师生大会,为徐桂玉同学募捐。全校师生共捐款23655元,一名叫费奇的男同学一下子捐出500元,他说,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对同学的爱心。
师长们带着全校师生的爱心和同学们叠的千余只千纸鹤来到徐桂玉同学的病床前,病痛中的徐桂玉露出了可爱的笑容。

海啸无情人有情
2005年1月10日,当国旗与太阳同升,我们迎来新的一天,同时也接到了一条震撼人心的消息:印度洋发生了重大海啸,灾区人民急需重建家园!清晨充满希望的阳光洒在每位同学的脸庞,也照亮每个同学的心灵。于是那援助灾区的星星之火就这样燃烧起来了。
短短两天时间,全校师生就筹集了一万多元!“一方有难,八方相助”这是“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广义的“爱”的集中体现。

援手之助·情满人间传佳话
窨井中,营救与死神赛跑
3月8日晚7点半左右,家住新北区新桥镇新盛花苑的成建英带着4岁的孙子丁力外出散步,走到新六路北侧人行道时,因天黑没有路灯,小丁力不慎掉落到一个缺盖的大窨井中。窨井深达3.5米,里面漆黑一团,井壁上布满裸露的钢筋。成建英当即拼命呼救,新盛花苑内许多热心人都跑了过来。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刚好周小莉老师在岳父家吃晚饭,一听这消息,他二话没说,拔脚就向出事地点跑去。看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他衣服、鞋袜等都来不及脱,纵身跳入冰冷的井水中,污水没过胸口全然不顾,再弯腰在水中搜寻小孩,发现小男孩已被水流带进排水管内,只看到一点小孩的衣服。周小莉用力把小孩拉出水面,在岸上人的帮助下,小孩被托出窨井,并立即送医院抢救。据医生讲,再迟送一会儿,小孩就没救了。
事后与周小莉老师讲起此事来,他显得很平静,“这事没有什么,其他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这样做的。”
《常州日报》对此时做了两次专门报道。

奋进篇:高唱奋进之歌,同建开拓大道
感动校园·自强不息谱新曲
“感动中国·感动校园”系列活动
中央电视台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后,我校根据常州市教育局常教基〔2006〕4号文件,开展了“感动中国·感动校园”主题教育活动。
这次主题教育活动,以深入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目的,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动学生,用身边的榜样打动学生,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用行动关爱社会、关爱校园、关爱他人,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我们共开展了“六个一”系列活动,即组织中小学生观看一次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录像;召开一次“感动中国、感动校园”主题班队活动;举行一次“平凡中的感动”演讲比赛;撰写一篇体会文章;开展一次征文评比活动;开展一次“感动校园之星”评选活动。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校的高丽菊同学被评为委常州市首届“感动校园之星”;杨斌同学的《感动于责任》荣获2006年感动中国、感动校园征文一等奖;顾 维的《给人一只手》、谢晓燕的《手指尖上划过的美丽》荣获二等奖。
平凡中的感动
——记龙虎塘中学05综合(2)班高丽菊
她,一个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小女孩,父亲病逝,与肢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和毫无血缘关系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姐姐相依为命,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她没有零食,没有玩具,没有名牌,没有锦食,没有同龄人所拥有的一切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她拥有了勤劳、俭朴、真诚、热情、刻苦与不卑不亢。她没有在自卑中消沉,也没有在哀叹与羡慕中迷失自我,她用自己所拥有的优良品质给母亲以安慰,给同学以典范,给老师以惊喜。历次考试,她都以总分第一高居年级之首。同学有疑难,总能见到她笑意相迎,热情解答。
在她的记忆中,她的第一次零食是一包一角钱的碎面,那是父亲还健在,因为那天父亲修鞋的生意好才给了她们姐妹俩以零食的享受,她觉得那面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然而懂事的她知道父亲靠修鞋养活这一家人是多么不易,所以那包碎面成了她美好的回忆。在她的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数不尽的关于爸爸和我们的故事,却只能成为过去不复返,在无奈、心酸、悲痛过后,我要坚强,我要担起爸爸留下的责任……
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她的姐姐出生三天就被遗弃,充满爱心的父母收留了她。作为妹妹,她并没有因为有人分享她父母的爱而对姐姐有任何的不满,相反,她的善良让她与姐姐建立了非比寻常的感情,与同上高中的姐姐相扶相促,尽管生活的路途充满艰难,但是,她走得是那样坚定,她说:我要坚强,为了妈妈和姐姐,我一定要坚强!
她的妈妈,一个身有残疾却要承担抚养两个孩子的伟大的母亲,面对家庭的变故,面对生活的艰难,这位母亲挺直了她那瘦弱的腰杆,用自己的坚强教会了孩子的坚强。面对母亲日益增多的白发,面对母亲额头加深的皱纹,看着母亲给她们姐妹用爱营造的温暖的小屋,更坚定了她为母亲分担忧愁,努力学习的决心,她说:我一定要成为妈妈的骄傲,我一定要让她生活在快乐中。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她是那样优秀,是那样一个热情、开朗的女孩,当同学们知道了她的家庭,都那样震惊,谁也想象不到她的生活是那样艰难,却从来没听到她一声抱怨,没听到她一声对优越生活的羡慕之词,当同学们想以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她时,她说:我不需要同情与可怜,我生活得很幸福,我吃得饱,穿得暖,我能和大家一起坐在课堂学习,除了没有了爸爸,其他的我什么也不缺,我只希望大家能珍惜你们的幸福,能想到用自己的努力给予回报,希望我们能一起为理想而拼搏!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感动天地的誓言,她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她的平凡却显示着一个小女孩的不平凡。当她自信地举起手,当她响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她工整的字迹落于作业本上,当她饱含着深情娓娓地叙述,当她快乐地承担家务,当她深夜仍在刻苦地攻读,她的瘦小的身影便幻化成坚定的山高高地矗立。相信,在她的不懈的追求下,光辉的前程一定属于她!
(关于高丽菊的更多情况请看《常州晚报》2005年11月14日的专题报道)
远足实践·一草一木总关情
我校九年级开展远足活动
12月9日上午八点,以“亲近自然、感受人文”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远足活动拉开序幕,九年级近300名师生参与了历时一天的活动,这是本学期以来第一次大型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自带干粮,步行40多分钟前往中华恐龙园主题活动地点,历时一天、来回路程长达5公里的活动,全部都在步行中进行,期间的累和苦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次远足实践活动中,学生真正体会到活动的无穷乐趣,学到许多书本上不可能找到的知识和道理,也从中深深体验到团结、合作、交流的意义。

长征精神·立志成才方报国
我校获“弘扬长征精神”专题教育活动方案常州市一等奖
11月8日,常州市教育局公布了“弘扬长征精神”专题教育活动方案评选结果,我校的“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成才报国”的活动方案荣获一等奖。
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学习市首届“感动校园之星”为抓手,以深化“弘扬长征精神,立志成才报国”主题教育活动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十个一”的系列活动:读一本描写红军长征的书,创作一首歌颂长征的诗词,看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演出,学唱一首歌颂红军长征精神的歌,听一场老干部专题常长征专题报告,建一个专题网站,开展一次“弘扬长征精神”主题班会,制作一套活动专题展板,制作一张专题活动光盘,举行一次“校园交流开放日”活动,将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本次活动,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活动的效果是显著的。百年树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阶段性的工作任务,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活动内涵,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在新的时期作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规划·设计人生共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有技术的工人,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有效指导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4月市教育局正式全面启动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9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常州市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评选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布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评选和优秀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成功案例的推介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和能力。我校学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在初审的基础上报送了十篇文章,最终费翔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获二等奖,另有两篇获三等奖,并于日前领奖归来。

国防教育·心中永驻爱国情
我校举办国防教育专题讲座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国防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坚强的后代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4月6日下午,我校全体师生聚集在操场上,听取了武警水电五支队陶维参谋的《捍卫祖国统一是人民军队的天职》的国防教育专题讲座。陶参谋从关注国家的“防盗门”、我们怎样理解和面对战争、对军人来说没有和平时期、捍卫祖国统一是人民军队的天职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是我校常年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积极组织人防教育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血与火的教训告诫人们,人民防空与人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为此,我校根据区人防办、区教育文体局的统一安排,生动开展“八个一”系列教育活动:读好一本书(《人防知识》),上好一堂课(《人防知识》讲座),观看一次录像(《永远的蓝天》),刊出一期板报(“我说人防”),写好一篇文章(“我爱人防”主题征文),开展一次演习(正确穿戴防毒面具),举行一次校级选拔赛。
七1班的胡凯、七2班陈安、七5班的吴倩代表我校参加了区人防知识竞赛,荣获了三等奖。

创新篇:再展创新宏图,永立时代新高
科技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我校一向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利用学科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形式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学校确定研究性学习、机器人创意、电子小报、科技小制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优势项目。近年来,在省、市、区举办的各级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技教育悄然成为学校的教育特色。
研究学习·科技创新奠基础
我校以“活动促进科技教育”,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精神溶入平时的教学工作,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校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4年4月,组织七年级的学生参观龙虎塘气象站,使学生了解了地表观测天气变化的过程和空气质量状况的描述,并进行校级科技论文的评选,选出优秀论文送区参赛,其中张金花的科技论文《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获新北区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2004年8月,以新北区“小哥白尼杯”保护母亲河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调查藻江河龙虎塘河段的污染现状,写出调查报告。在2004年新北区“小哥白尼杯”保护母亲河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初中组评比中《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周边河流污染情况的调查》获一等奖;《何时重现“鱼米之乡”》获二等奖;《拯救藻江河》和《藻江河的呼唤》获三等奖。陈天玉的演讲《点燃绿色的希望》获演讲比赛二等奖。
2004年组织学生参加“省武高杯”基地风采科普征文,陈天玉的《“超市”浮想》获一等奖并在常州日报上发表;多人征文被搜录在“省武高杯”基地风采科普征文优秀作品汇编中。
科技制作·滴水藏海显身手
2005年开始,组建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的活动。在常州市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喜获丰收,刘彬彬的科技发明《区时转换与星体测高复合仪》获初中组二等奖;叶倩云的《粉擦清洁器》、万琪的《多功能粉笔盒》获初中组三等奖。
2006年,我校张超同学制作的《剥菱器》获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并接受常州电视台社会写真栏目的采访;金小亮的科技发明《膨胀钢钉》获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电脑制作·方寸之间展才华
今年上半年,我市开展了2006年常州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在1091件参评作品,我校成果显著。其中狄丽俊同学制作的电子报刊《教育先锋——代沟专刊》脱颖而出,荣获了常州市一等奖。柳涛同学的《青春·运动》获三等奖。
机器人赛·探索创新见智慧
我们学校开展电脑机器人活动已有四年多了,一开始是由区科技局和街道投资,购买设备,并组织基础知识培训,也参加过一些比赛。我们选择的主要是乐高的教育系列的机器人套装,它的趣味性、科学性、挑战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我们学校主要是职业高中,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如电子和计算机。同学们通过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到抽象的理论如何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答案,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培养综合技能的学习工具,更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做中学”。从近年来开展电脑机器人活动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开展电脑机器人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 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工程,只有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才能使全体学生体验、认同和发扬民族精神,提升精神境界,收到了良好实效。我们将更进一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再添新功!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