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0-12-02   点击:   来源:校长室   作者:未知

 

【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思想,牢固确立“质量是生命”的观念,继续强化层次管理的理念,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的民主与平等,逐渐形成了一个教学的良性循环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工作目标】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2、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力求显效。
3、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提升素质。
【工作措施】
一、抓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树立强烈的教育质量意识,树立健康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培养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求的健康的幸福的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1、抓好源头,以“六认真”促教学质量的提高。
积极宣传并促进每一个教师把好教学“六认真”关,组织自查、互查、抽查,尝试平时查与突击查、年级组查与领导查相结合的办法,在全体教师心中,牢固树立新形势下教学六认真工作的重要地位,认识“基础是备课,重点是上课,落实是辅导”,将“六认真”工作和谐统一于日常教学工作去。
①备课:以“精心”为核,以“便教利学”为原则,注重实效性。书写与电子自由选,教案学案相结合,详案简案相结合(青年教师以详案为主),各类形式相结合,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传统型备课与创新型备课相结合。衡量备课的优劣主要看“三看”,一看教学理念是否符合课改精神,二看教学设计是否依托标准思想,三看教后小记是否具有针对性、指导性。
②上课:有比较充分的教学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有比较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始终体现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宽松的学习舞台;有互动共享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明显的实效和积极的学习兴趣。
③作业:结合区课题《加强课堂教学中练习的有效设计和科学讲评》,积极研究练习的设计与讲评。按省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书面作业量,严格控制练习册的使用。大力提倡分层练习,并作一些个案研究。提高作业练习的效能,作业布置精心合理,作业批改及时正确,反馈纠错即时显效。
④辅导:大力加强培优补差,确保优秀率,提高合格率。本学期大力加强关于辅导的管理,健全相关制度,做到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有记录、有成效。
⑤考核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举行相关研讨活动,提高评价的实效。严格控制学生的考试次数,在积极倡导勤奋学习的同时积极宣传学习的健康心理。
2、深入开展“清晰的课堂教学”的研究。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执行“三表”。在上学期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和条件,完善各课程、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各教研组要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分别制定出各学科“好课的基本标准”。严格执行学校师生课堂教学常规,教导处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跟踪调查,确保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
二、强化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全面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丰富经验,解决课改进行中的各类难题。
1、加强学习和培训。
本学期要强化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继续探索校本培训,积极尝试参与式培训活动形式,争取“请进来,走出去”,拓宽教师实施课程视野,逐渐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
2、加强教研和科研的结合。
以教研为载体,以科研为先导,结合自身教学需要,做有效的实在的小课题研究。健全教研制度,改革教研形式,让教研和科研活动真正为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服务。教研活动、科研活动走向合作化、团队化,不拘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3、继续完善“青蓝工程”制度。
积极推行,创造机会,搭建舞台,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展我所长,改我所短,取得进步。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严格要求,加强过程检查和指导,使他们能迅速成为骨干人才。
德育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本学期将本着“务实”“开拓”的原则,对德育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部署。
三、德育常规精细化,内化学生文明素质。
通过对日常管理内容的分项细化,实行常态化、多角度的教育、督查、整改,把高起点德育目标落实到日常言行,内化为学生素质,进而促进优良的个人品德和群体风貌的形成。
1、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结合日常行规教育,开展学生礼仪行为养成教育,花大力气训练我们的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用语脱口出,文明行为随处见”的习惯。每周根据学生的纪律、出勤、课间操、仪表、卫生等方面评价每个班级,每周在全校公开,每月发给流动红旗,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2、进一步规范升旗和国旗下讲话制度,切实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强化团队精神、英才意识。
3、重视和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希望生个性化档案和帮教机制。
4、根据每月教育重点和班级实际,生动活泼地、有计划地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要求班主任老师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平时要严格检查,期末进行总结评比。
5、进一步完善“龙中之声”校园广播,分别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宣传校园的文明佳事,建立一支学生、教师通讯员队伍,及时采集师生中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力度。
6、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两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箱,开好讲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四、德育队伍持续化,优化教师教育行动。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将以区德育课题《师德建设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班级建设中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为切入口,通过德育队伍的建设,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1、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网络。
以学校行政为核心,教导处、团总支为龙头,团总支书记、年级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
2、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惩制度,把班主任的实绩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本学期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若干名。每一位班主任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德育工作论文或心得体会,学校组织评选。
3、创办《成长之旅》学校活动、班级风采展示双月刊。
为加大学校宣传力度,推广班级管理经验,本学期拟创办《成长之旅》双月刊,宣传德育工作精神要求,介绍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报道班级开展的精彩活动、展示优秀学生的风采等。
4、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为营造“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良好育人氛围,开创适应新形势的德育工作模式,我们拟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学生成长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将改变以往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形成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局面,并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安排导师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导师和学生间实行双向选择。导师依据“平等对话,沟通交流,以情动情,以身促行,以导促学,塑造人格”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五、德育活动系列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家庭经济、家庭结构,家庭环境的变化,学生道德意识、家庭道德教育出现了新问题,一是学生自我意识膨胀,感恩意识逐渐缺失。二是少数贫困学生对别人的帮助不满足、不以为然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淡弱。三是对别人的缺点斤斤计较,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得理不饶人,包容心缺乏。四是受家庭经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出现误区,教育力度弱化。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已刻不容缓。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准备开展“感恩人生”的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以“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教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共同创造积极、快乐的人生。
活动内容:①编发一条感谢父母、感谢社会的真情短信②写一封给父母(老师)的感恩信③写一个“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故事④实践一次感恩行动⑤办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⑥召开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
 

2007年8月26日星期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03 - 2018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北街168号 邮编:213031  苏ICP备1020150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