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浅析
发布时间:2010-11-26   点击:   来源:   作者:范玉兰

 

新北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论文评比
【内容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面对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面对社会影响对学生日趋重要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处理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与学生站在对立面,还是与学生共进退,是对学生漠不关心,还是真诚的与学生交心。我们不能做教育的盲者,我们应该面对现实,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做学生生活中值得依赖的朋友。
【关键词】言传身教   了解 艺术教学 严格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宽、求知欲旺盛、性格偏激、易产生心理障碍,尤其现代社会,学生与社会接触方式多样,社会影响对学生日趋重要……,针对这些特性,作为教师,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老师于学生应该亦师亦友。这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言传身教,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值得依赖的朋友
1、身教,赢得学生的尊重
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任务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养,用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思想表现,工作学习作风,大方得体的仪容仪表来影响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们面前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尊敬;教师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用自己作榜样来诱导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
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领会到了这一点,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我班上有两个特别调皮的小孩,有一天,一位老师一下课就向我反映,“你们班的某某同学上课又捣蛋了,他实在影响太大了,害我停下来教育他好几次,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又没完成……”听了这个老师的“告状”,我不觉心中直冒火,我每天都能听到这个学生的“恶行”,气急败坏的我冲进教室,把那个学生叫上讲台就是一阵训斥。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其他学生跑来对我说:“老师,上课捣乱的不是他,是×××。”当时我的脑子一下子蒙了,赶紧找来那位老师,原来真的是这位老师搞错了,我竟然冤枉了我的学生,那时我心里的悔啊,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我赶紧向这位学生道歉,我不应该不调查就随便批评学生,我担心这件事情会使这个孩子受到影响,我特意在我的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的再次向他道歉,并在课后找他谈心。这件事之后,我发现他有了变化,上课再也看不到他调皮的身影,现在能见到的是他认真听课的表情,另一位调皮的学生竟然也收敛了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没想到老师竟然会向学生道歉,老师很尊重我们,我们喜欢她;老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犯错不要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原来说句对不起也不难……这件事让学生在反思,我也在反思,言传身教,有的时候身教的作用比说上百句千句的话都有用。当老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敢于向学生说“对不起”,这不仅不会损害老师的形象,相反倒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2、言传,与学生交心
这件事之后,我还在想,学生犯了错,粗暴的批评训斥是否有效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十几岁的中学生认知水平不高、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我约束性不强,学习生活中难免小错不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时,老师要学会宽容谅解,不能苛刻的去追求绝对的完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成人尚且不能避免错误的发生,何况未成年的学生?因此老师应胸襟开阔,允许学生犯错误。莎士比亚在《一报还一报》中说“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不断的犯错才能不断的发现自身的缺陷,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茁壮健康的成长。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走上成功的必备之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可以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基于此,面对犯错的学生老师要因势利导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去处理学生的过错,否则会使师生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学生犯了错误时,老师应特别注意不能盲目的一味的进行批评,在进行正面教育时,多提出建议,多给些鼓励,多寄予希望。这样学生才能心平气和的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能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意味着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所以说老师多夸奖多鼓励会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涌起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而荣誉感和责任感则是学习上最强大的动力。
同时,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一样去关心他、爱护他,学生的心灵也一定会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会感到老师的真心和诚意,从而自觉接受老师的教导,自觉认识,克服错误和缺点,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学生把老师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他才能敞开心扉和老师进行心灵沟通,知识、情感的交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曾告诫老师:“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
3、了解,走进学生心灵
要想教育好学生,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就必须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也必须注意方法。我在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方法:1.问:新的班级组成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工作准备。2.谈: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有耐心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3.观:老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头。 4.写:可以让学生写一些随笔日记。教师要想做到让学生听你的建议,必须得先对其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而练习写日记则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让学生自由倾诉心中所想,老师便可以针对存在的情况或问题选取恰当的途径施之以引导。在学生写的文章之后我经常会加上一些评语,比如一位学生在随笔中写到另一位同学的缺点不足,发了很多牢骚,我在批语中写到:“我们都会有缺点,多看别人的长处,你会快乐很多的,他的缺点我们一起来帮助他改正好吗?”,学生在下一次的随笔中说到:“好的,老师,其实他有很多优点的,比如……,我也有很多缺点的……”通过学生那一句句发自内心 的话语,不但让我巧妙地了解到了许多通过通常方法不能掌握的情况,走进了学生心灵,同时使得教育更有目的性。
二、提高自身素养,进行艺术教学,与学生互为良师
 1、良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知识
    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知识渊博,眼界广阔。而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才能理解透教材,熟练处理,科学运用教材,正确传授知识,准确的给学生答疑。所以要成为学生的良师,受到学生的尊重爱戴,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熟知相邻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了解各门学科知识的特性和特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当前新知识不断问世的情况下,更要先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良师要能教法多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另一职责是“传道解惑。”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是不是就一定能教好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呢?其实不然。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现实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教法灵活,能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特征特性、社会实践相结合,课讲得引人入胜,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且能恰当的给予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愉悦的掌握内化知识,这样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可见,要成为学生欢迎的良师,不仅要教法科学,而且要善于学法指导,使学生在终身的自我学习中受益。教师应该尽量放下师道尊严,在课堂内外多一点微笑,多到教室里和学生交流沟通。那么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踊跃回答问题和积极参与讨论的场面。在课外,学生主动问问题的也会增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孔子的至理名言,也许我们谁都深知其中的道理,如果能用来面对学生,学生会自然感觉到来自教师信赖与尊敬,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所了解,所掌握的有时往往会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强,在教学中我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当我讲解一个题目时,学生经常是踊跃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一个题目经常能有很多种解法,而且经常会听到有学生这样说:“老师我觉得这个方法比较麻烦,我有一个更方便的方法……”。这样,我们让学生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大胆发言,勇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积极表达自己的新看法新观点新主张,力求把课堂变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论坛。
三、要做良师益友,严格必不可少
5月25日下午4点,网络上出现一段4分55秒的视频录像,视频中的课堂上20余学生各自为政乱成一团,浑然不顾教授地理的老师还不算,竟然有学生不断用肮脏京骂侮辱头发花白的老师,甚至还两度跑到讲台上对老师动手。
“作为老师,我没把学生教好,而且我也没听见学生骂我。”言语中,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颇多偏袒,他说,学生毕竟是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也都能原谅。
看了以上这一段网上流行的文字,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马皑教授说,“树立良好的校风,师生间相互尊重是必须的。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是主导者,控制者,学生也希望从被动地位上升到主动地位。在生活中,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间相互尊重了,老师也能树立威信,侮辱老师的事件也就不存在了。专家分析的很有道理。这位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应该是很有爱心的,他宽容的原谅了学生,但是老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光有爱心是不行的,严格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就像社会如果没有法律约束,光有民主的话,那也是会乱套的。学生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老师必须教给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明知道是错事就坚决不能去做,做了错事就应该受到批评或处分。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严格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护学生。爱护学生,并不是放任,迁就学生,而是教师用心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我想教师只要从爱护学生的立场出发,提出合理的学生力所能及的严格要求,比如这些要求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提出,汇集起来,形成班规,这样就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阵地。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关健时期,让我们用我们的真诚、爱心和期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伴随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书目:
1初中数学教与学》 2007年第10期   2008年第6期
2.《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 杨光泉
3.《班主任之友》   2005年第3期    2007年第5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北街168号 邮编:213031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