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论文评比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一件小事,记述了教师巧妙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并由此引起的思考。提出了教师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观点;指出了教师要具有教育的智慧,幽默地处理好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教师的威信,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
【关键词】 尊重学生 宽容学生 教育的智慧 教师的威信
一、周奶奶事件
“周奶奶来啦!”
下午的第一节课,我兴冲冲地向教室走去,教室里突然响起了压盖一切的声音“周奶奶来啦!”顿时,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本来下午的第一节课,是“瞌睡课”,也是我们教师特别头疼的课,我必须调整好心态,充满活力地进教室,给学生一种感染力。可我没有想到——
不用问,那是小强的声音。小强的思想品德不错,不过,经常会有一些“创新”,甚至不管场合。譬如据说有个老师在上公开课,问同学们理解了没有,他会直话直说“没有”,当老师问他哪里还不明白,结果他站起来说,他在想另外一个问题。其实这“另外一个问题”完全可以下课和老师个别讨论的,与本课关系不大。
不对呀,就在前几天,小强还一本正经“请教”了我的“年龄”问题。原因是我曾经是他的比他大10岁的姐姐的物理老师(1998届的),他所推算的我的年龄与他感觉的不同,他还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你太年轻了”,我也高兴地说了声“谢谢!”,怎么今天他会叫出“周奶奶”来了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很多人开始把眼光集中到小强身上,还带着埋怨:“多嘴”、“看样子要挨骂了”……
我依旧保持微笑走上了讲台,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们眼睛都转移到我身上,都严肃了起来,也许他们认为一场批评是在所难免了。
“刚才,我听到有人称我为‘周奶奶’,那是小强的声音,因为小强的音色很特别。”我缓缓地开了口,注视着小强,小强并没有愧疚地低头,而是对着我笑了笑。“不对,是周阿姨”、“是周姐姐”,教室里又响起了另外的2种声音,还有好心的同学向小强提醒“还不快向老师道歉”。
我还是微笑着继续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强为什么称我为‘周奶奶’吗?那是小强对我的尊敬。” 同学们哄笑了起来,“小强的姐姐是我的学生,按辈份讲,他姐姐的孩子是不是叫我‘周奶奶’?而身为舅舅的小强跟着孩子这样称呼我,完全承袭了我们古代的优良传统,比如以前,结婚的女子称呼丈夫的奶奶为‘太婆’,就是跟着自己的孩子称呼的,以示尊敬。”同学们一下子笑了起来,掌声也想起了,我看到小强也鼓掌。“叫我‘周阿姨’,因为阳阳的爸爸跟我是同学,这个称呼也是贴切的。至于‘周姐姐’嘛,我想你们若把我看成你们的大姐姐,我很荣幸哦!以后,只要你们是真心诚意的,什么称呼我都答应。”同学们再次笑了,也再次鼓掌,气氛很和谐。于是我们顺利地进入了教学。不过,之后同学们依然称呼我为“周老师”。
二、假设一 愤怒加训斥?
对于上述事件,我没有到小强那里去考证他的真正想法。但是我却思绪万千,我的脑海里浮出一种种假设。
假设一:我满腔愤怒,居然叫我奶奶,我有那么老吗?难道你就不会老了吗?我到教室,对他一顿挖苦、训斥,让他换位思考,课后写份检查,这不是老师惯用的伎俩吗?然后,板着脸上课,好好的课变成了独角戏,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的情绪与上课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教学时思维敏捷、眼中关注学生;学生身心愉悦、放松,就会专注学习,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好。反之,如果心情郁闷,情绪低落或烦躁,教学可能语调单一,很难师生互动,教师机械讲解、学生机械接受。一个责任心强的老师就应该具备“将所有的不愉快挡在教室之外”,因为学生是没有义务来承担教师的不愉快的责任的。
教师的威信来自于教师的教育艺术,而教育艺术则表现在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做法,其教育结果截然不同。若教育处理不当,势必给师生情绪带来负面影响,使本该划上圆满句号的一堂课被划上引号、省略号或者大问号。老师不但不能正常上课,而且很有可能会破坏师生之间的和睦以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但如果处理得当,又能树立教师威信,加深师生相互了解,增强师生感情交流,激发学生兴趣,甚至是导致学生转化的关键契机。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得。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这则寓言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亲切的语言、耐心的态度对于培养人、教育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给学生一个自然的可以接受的台阶下,学生大多会顺水推舟、配合老师、感激老师,也会和老师亲近起来。我想这也是“润物细无声吧”。
三、假设二 装作没听见?
假设二:我装作没有听见,依然微笑着进入教室,平静地开始上课。
那么学生会怎么反应?每个学生一定在心里猜测老师到底有没有听见,观察老师的表情;或者也有学生正“幸灾乐祸”地想看到老师“发火”;或许,有很多双耳朵正在等着老师的“精彩演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安心听课吗?课后,学生能不猜测、讨论吗?老师课后肯定也不踏实,不知小强何出此言,难道对老师有想法?
装作没听见?肯定不行。
作为教师,难免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回避不能解决问题。而恰当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应该是教师必备的能力。苏霍姆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老师若能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解决事情,不但能避开冲突的锋芒,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缓解紧张情绪,而且更易被学生所接受,达到一种共识。
立即处理问题非常有必要,解除心结才能坦然面对。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人皆有自尊心。心理学家分析,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尊意识,他们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平等尊重。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自尊感的人,他也时最善于矫正自己行为的人。所以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如果我们能尊重学生,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引起他们的反思,自觉地矫正错误或不足。尊重是相互的,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尊重老师,从而达到一种师生和谐的效果。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时,教师若能为学生营造一些机会和借口保护好面子,学生会体会老师的用心的。
如果教师处处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为出发点,那么她必然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会处处为学生着想、处理问题就会冷静、也会人性。
宽容也是教师的一种美德,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教师高超教育艺术的一把利剑。训斥、漫骂、横眉冷对都是不宽容的做法。我们不可能要求我们的学生成熟到和大人一样。
教师的威信,是把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威信,来自于教师的教育艺术。教师的权威,应该是全体学生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和言传身教的内心感动和心灵共鸣。
泰戈尔曾经说过:“不是槌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水的载歌载舞,轻柔、舒适;真正的教育应是水样无痕的感动和激励。
参考文献:
《教书育人》 潘军
《教育的智慧——魏书生教育思想漫谈》 蔡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