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请“给学生一张凳”
发布时间:2010-11-26   点击:   来源:   作者:朱良

 新北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论文评比

【内容摘要】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本文通过自己在教育工作的一些小的案例,就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即在对待孩子时要多些关爱,少些功利;多些宽容,少些苛求;要尊重学生;要有怜悯之心;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有人情味。通过这些达到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和谐师生     尊重      宽容        情感沟通
 
刚工作时,每次将问题学生带到办公室做思想工作时,总是不得其法。每次要不学生莫不做声,教育工作变成对牛弹琴,要不就是学生抵触情绪非常强烈,最后草草收场。“给学生一张凳”一位老班主任说。真的管用吗?我很疑惑。一次,班上一位最犟、最难管束的学生在教室里和隔壁班学生起了冲突,我将他喊到办公室,站在办公桌前,他一脸的不服气,“他不应该随便到我们班倒水,我没错!”我搬了一张凳,说道:“坐下谈谈。”他一脸的狐疑,动了一下身体,说“我站着好了。”“坐下,我们可以慢慢聊聊,坐吧,没事。”他红着脸,坐下了,很拘谨。我又倒了一杯开水给他,刚放下水杯,他站了起来,低声道:“老师,今天我不应该动手。”我拍了拍他肩膀,说:“我知道,没事,坐下慢慢说。”那天的谈话很融洽,他说明了事情原委,承认了错误,并且还谈了很多班级里我不可能了解到的问题。
“给学生一张凳”,对老师来说很简单,但对于学生,那是老师对他的尊重。“一张凳”拉近了把教师与学生的物理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自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主宰,是权威,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当代的学生群体的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性张扬、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合群、逆反心理强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易冲动、缺乏耐心、处理问题时方法不多、考虑不周全等等问题的出现,强烈冲击甚至瓦解了旧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即如何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面对学生,我们要走下“三尺讲台”,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管理教育学生时,我们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要有宽容之心、要有怜悯之心,要有人情味。
06年,我在担任单招班班主任时,班上有位学生陆某,性格内向、倔强,不善言辞,老师和家长都难与其沟通交流,该生上课总是有气无力,精神萎靡不振,成绩一般。一模考试前的一次早读课上,陆某又趴在桌上,我气不打一处来,这么紧张的时候居然还这样,我将他叫到教室外。初冬的早晨天气很凉,陆某站在我面前,头撇向一侧,一种无所谓的样子。我上下打量了一遍,他衣着单薄,瘦削的脸在冷风中显得有些苍白,突然,我感觉刚才的怒气荡然无存,一丝怜悯油然而生。我下意识握了一下他的手,很凉,“多穿件衣服”,从他衣服口袋边漏出一截装早点的塑料袋,问道:“还没吃早饭吧”,陆某抬头看了我一眼,低下头,“早晨路上刚买了,还没来得及吃。”我拍了一下他肩膀,“以后不管早晚,要先吃早饭。”便让他回了教室。
紧张的一模考试结束了,所有老师都发现陆某这一次的成绩进步很大。紧接着学校召开家长会,会后,陆某的父亲特意找到我“谢谢朱老师,我家孩子说朱老师人很好,上次回家给我们讲‘朱老师今天还问我吃早饭没,从来没老师这样说过我,我倒蛮感动的。’近来,我们发现他学习比原来积极了,回家也愿意和我们讲学校的事啦!”
我很感动,真正体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什么时候进行得最鲜明、最积极、最深刻呢?这就是在教师的情感接触了学生情感的时候。”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就是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过程。而情感交流首先需要教师真正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真心接纳我们,真正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动于老师的博大胸怀。这一切需要什么,需要老师在对学生管理中的关爱。
反思过去,我们往往纠缠于学生的一点小错而情绪失控,狰狞的面目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不智的言词、冲动的行为给学生脆弱的心灵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在日常管理中,我们无法容忍学生的迟到,无法容忍上课睡觉,无法容忍学生不完成作业,无法容忍差生拖累全班的名次。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为了维护班级纪律,树立优良的班风,禁止干这个,做那个,一有触犯,面对学生的不是狂风暴雨般的训斥,就是尖刻刁钻的讽刺和挖苦。
记得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时,班上有位学生经常中午迟到,开始两次,我提醒他下次早点,他总是唯唯诺诺的点头。开学一个月后的学校检查反馈,该生共迟到九次,严重影响班级的常规评比。这天中午,我特意在校门口候着,上课铃声早已响过,远远看见他骑着单车飞奔而来,一股怒火直冲脑门,“下来”我厉声喝道“要我说多少次,你知道你给班集体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做人要有度,三番五次,你不觉得你很过分吗?”在我的严词训斥下,因为赶路而通红的脸涨的更红,见他嘴张了一下又闭上了,眼泪从眼角滚了下来,看到他有悔过的意思,我让他进了校园。看到他远去的身影,想到他欲言又止的表情,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从隔壁班同学那打听到,原来他母亲的腿摔断了在医院,他父亲在外打工,他每天中午要给母亲送饭,帮母亲翻身,来回有八九里路,虽然他赶得很及,但还是经常晚到,我很惊讶,更后悔,因为我的冲动,因为我对学生过分的苛求。
很多时候,教师一时的冲动,贪一时之快,往往给学生造成心理的阴影。试想,学生会乐意接受你,接受你的教育吗?师生关系能融洽吗?反观教师本身,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特别是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除了批评、训斥、惩罚,我们真正了解他们多少,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内心想法、家庭环境吗?
所谓的“差生”,往往从小生性好动,难以自持,每天在课堂上咬牙坚持每天十多个小时的枯坐,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兴趣或者特长,但在单一刻板的“分数决定一切”的硬性标准面前,他们的潜能和才华在升学指挥棒下被硬生生的扼杀了。他们不仅没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还必须独自品尝人们的鄙视,默默吞噬失败的苦果。由于好动的天性和叛逆的个性,往往又使他们成为老师批评、训斥甚至厌嫌的对象。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对他们深怀歉疚,体谅到他们的痛楚,对他们的境遇心生同情和怜悯。只有这样,教师在对“差生“的教育过程中才更有人情味,才会多一些宽容和谅解:上课打瞌睡,关心一下是否身体不好,让学生休息一会;作业没能完成,是否上课跟不上讲课节奏,给他开下小灶;回答不出问题时,不妨找个台阶,让学生不至于难堪等等。
我们的学生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他们需要的仅仅只是老师一点点的关爱,一点点的宽容,一点点的体谅,有时可能就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会意的微笑,甚至只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他们就能敞开心扉,欢迎说话、做事有人情味的老师走进他们的世界。作为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不可谓不幸运;而作为教师,能得到学生这样的信任,受到学生这样的欢迎,不可谓不幸福;师生关系能够如此,何愁不融洽,不和谐呢?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我们都给学生“一张凳” !
 
参考书目:
1.《班主任的现世困惑》,赵锋,上海教育,2006年9A期
2.《慈善与悲悯之心》,毛荣富,上海教育,2006年10A期
3.《尊重,让他有了自尊》,金霞,班主任,2008年7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03 - 2018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北街168号 邮编:213031  苏ICP备1020150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