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交流激起心灵的共振
发布时间:2010-11-26   点击:   来源:   作者:郭玉亚

 新北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论文评比

 

内容摘要:怎么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恰切的交流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本篇文章从做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探讨师生之间如何进行交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行为交流、言语交流、留白交流。言语交流是本文一个重点:从口头和笔头两方面阐述原则。留白交流也详加展开,这也是本人实践中体验较深的内容。
 
关键词:交流 行为 言语 留白
 
这一届学生即将步入初二,作为班主任,虽和他们只相处一年时间,却留下许多难忘的瞬间,其中最让人感慨万分的是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初一第三次阶段考试后,成绩很不理想,班会课上,我说了一下考试情况,同学们都默默地低下头,当时我心情也非常沉重,没多说什么,就离开了教室,等我再回来时,发生了让我震撼的一幕:刚踏进教室,全班50位同学齐刷刷站起来,异口同声说:老师,对不起,我惊问为什么,他们说,考试考砸了,下次一定要打翻身仗,说着,有几位同学用手擦起了眼泪,我的眼圈也红了。
场景二:生日那天,我收到学校的蛋糕和鲜花,走进教室,赫然发现讲台上还有两盒大大的蛋糕,原来,学生从学校的礼物得到信息,背着我在班上进行集资,偷偷到街上买了两个大蛋糕,想帮我一起过生日。
这两个场景之所以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它们反映了在学习和思想两大方面,师生的一种和谐状态。学习不理想时,老师希望他们能奋起直追,改变面貌,他们的表现和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而思想上,他们能理解老师付出,懂得了感恩、回报,因此师生会更努力。这一种和谐状态,使师生之间就如一根拧在一起的麻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块出,从而在积极的心态下,创造出最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和谐的状态并非可望而不可即,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班主任的教育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交往活动,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作为寄宿班班主任,从早晨6点半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中,就开始了和学生的交流过程,成功的交流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而正确交流的方式方法与技巧会将教育推向高效,推向成功。
   班主任和学生的交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行为交流明确方向
行为交流是指班主任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向学生传达一定的信息,学生根据相关信息作出自己相应的表现。
如果班主任是随意的,学生可能会表现出自由散漫;班主任是严格的,学生则可能会表现的循规蹈矩。
此种交流是无声的,表面上看不到什么,其实范围较大、影响深远,它能给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发展指明方向。
我坚持每天早到班,晚离校,其实,并不是说早到几分钟,学生就能多看多少书,而是通过此种行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班主任重视早读,希望他们能提高效率。
还有,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每天班级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有关思想、有关行为、有关纪律、有关学习。有的事情很小,仅是一句话、一个眼神而已,但只要我了解的,事无巨细,我一定会在全班作出相应的处理,决不会忽略不计,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班主任对班级很关心,班主任不会放过一个错误。
这样,通过老师的行为,诠释了老师的信念,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轻易出格。
 二、言语交流增进了解
言语交流是班主任和学生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可分为口头交流和笔头交流
(一)口头交流最简便,但要取得良好效果,也必须注意一定的原则:
1)有计划
为什么交流,准备交流什么,通过交流达到什么目的?不管是集体交流还是单独交流前,班主任都要考虑一下以上问题,从而使交流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面对突发的事件,双方情绪较激动,这时不适宜进行交流。我有好几次这样的教训,没说几句话,学生就把嘴巴一闭,头一别,不离我,不仅使交流陷入僵局,还把自己气得够呛。所以交流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要么不交流,要交流就要直达对方心灵。使事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2)看对象,与后进生谈心——发现闪光点,后进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因而情绪低落,对老师常表现出防御心理和对抗心理。与这些学生谈心,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抬起来走路,树立自信心;与中等生谈心——挖掘动力点,中等生总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的动力。对这类学生可采取“触动式”谈心方式,以“刚”克“刚”,促其猛醒。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触动”要掌握分寸,看准火候,用富于哲理性的内容激励他们,使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与优等生谈心——找出自省点
优等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谈心,要运用“提醒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奋进;与失足生谈心——激发内燃点,有一部分学生犯了错误,一蹶不振,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与这部分学生谈心,应采取“参照式”,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使他们认识到犯错误的原因和所犯错误的危险,从而悬崖勒马,转变态度
 (3)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所以在交流中,老师的听和说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听比说更重要。积极倾听学生的诉说,才能捕捉到他的内心需要,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期末考试前,我发现班上同学李某情绪相当不稳定,从上课到作业,整个一团糟,叫到办公室后,就把自己心中的一大堆道理说给他听,但他毫无触动,我意识到了自己交流方式的不当,连忙拉过一张凳子,让他坐下,让他自己说说,他犹豫了一会,说出了和同桌性格不和,近来经常闹矛盾,导致心中不痛快,做什么事都没有劲,于是我赶快找他同桌了解,让他们进行沟通,并调换位置,很快,李某又恢复了正常的状态。
有时候,倾听还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比如我们在认识学困生上,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我们应该尝试去听听他身边的同学是如何评价他的。听了学生的意见,我们会发现我们只限于用教师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而在学生眼里,这位学困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他也有同学们喜欢的地方,他也有过人之处。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手段更加正确、有效。
 学会倾听,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融洽。
  (二)笔头交流
交流并不限于口头,笔头的交流效果也非常显著,笔头的交流形式可有以下几种1、写书信2、写周记,3、在批改作业中交流,4、通过评语进行交流。
写书信可在一学期之初进行,让学生围绕自身、班级、老师,谈谈苦恼、迷惑、建议。老师拿到学生的书信后一定要逐一认真回信。写周记是老师和学生保持密切交流的好方法,好多班主任都在做,这里不赘述;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特殊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来越浓,情意也会越来越深;对于期末评语,大部分学生会相当重视,认真地读、细细地揣摩,把老师肯定的评价当成莫大的鼓励,把老师提出的不足当成鞭策。从而对他们的假期生活乃至后面的学习起重大的影响作用。
三、留白交流震撼人心
所谓留白交流是指针对某个场面或某个问题,班主任不做什么,也不说什么,在貌似风平浪静下,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力量,让学生幡然领悟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在内心的震动下痛改自己的错误。
 如班上某位女生,在英语默写中作弊了,我了解这个情况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进行了诚恳的交流,她当时的态度非常好,发誓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行为。我也表达了对她的信任,并答应了她的要求:不在班上公布。不过对她的监督毫不放松。终于在一次默写语文中,我发现她的手伸向台肚。我走到她身后,发现台肚里露出翻开的书页,我走到她旁边,她的手赶紧一缩并抬头慌乱的看了我一眼,我用失望的眼神和她对视了一下,没说什么,也没没收她的书,走开了。整堂课,我没正视她,但余光发现她满脸通红,一直低着头。下课后,我刚走进办公室,她跟了过来,哭着检讨错误并希望我再给她一个机会。整个过程我还是没说什么,最后等她全说完了,冷场几分钟后,我一字一顿说:我相信你。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过作弊的行为。
还有一种场合也较宜使用“留白交流”,即课堂。如课堂上个别学生故意接老师的话茬,说一些离题的话,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他却洋洋得意,这时老师不要想着和学生无聊地争论什么?就算你赢了,你能收获什么呢?你的胜利和失败都是以自己威信的丧失为代价。记住和当众和学生争辩,就算赢了也是输了。
所以老师要保持适当的沉默,进行“留白交流”,既使自己有了理清思路、选择措词和观察学生反应的时间,又使学生从教师的沉默中感到震慑,引起思想内部矛盾斗争,从而老师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创造有利的教育时机。
古人曰 :“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与学生交流时能让学生从中体味到真心的关爱、诚挚的暖意,读到真情的流露、心灵的相通,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定会越来越高大,这样,还有什么教育理想不能实现呢?
参考文献:《如何做好班主任》
         《成功家教启示录》
         《中学班主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03 - 2018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北街168号 邮编:213031  苏ICP备1020150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