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当前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师生关系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景象。民主、自由意识日益增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逐渐形成,教师的权威性地位开始动摇,师生间的不和谐现象日益凸显,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绅士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师生的正式交往旨在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直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相联系。对于这种交往行为,教师和学生不能自行选择,不能依自己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任意更改。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则在正式教学工作之外进行,不受规章制度的外来约束。它建立在师生情谊,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望的基础上,体现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与这两种交往行为相对应,师生关系可相应地分为师生间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当前,无论是师生间正式交往关系还是非正式交往关系,都有着相当大的调整改善的空间。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现实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当前社会关系的状况,也塑造着未来的社会关系。学校教育环境下的师生关系,既为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着精神内容。探索建设和谐融洽、富有教育意义的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学习。教学是师生之间借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式的特殊交往活动。教师和学生乃是这一交往过程的主体,是交往过程得以有效生成的决定性因素。不过,作为现实主体的师生,是共同生活于、生成于校园日常生活、校园文化生活、班级文化生活和课堂教学生活之中的,良好的教学和教育关系的生成,是呼唤着作为一般人际关系而存在的师生关系的逐步改善,呼唤着教师与学生交往关系的教育化和总体优化。这就要求学校在师生的日常交往、工作交往中,在校园建设、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建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学校学生工作的各项管理中,班级管理至关重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信任、理解关心学生,创造激励学生的机制和班级亲情氛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班级亲情化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感染力,又有利于创建和谐师生的关系。创建和谐班级是创建和谐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和谐的班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有利于美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1.把握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现状、问题并通过系统分析获得整体性认识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体系(影响因素、基本结构、生成机制等)
3.构建在班级建设中新型师生关系的评价模式
4.构建新型和谐型班级
(二)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尽管根本上取决于教与学的交往,但它却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师生间一般人际交往关系的建构,将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的发展。
2.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健康成长
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发展过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则依赖于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全面认识。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则使教师准确、全面地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因此,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采取互动的方式,帮助其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3.推动班集体的建设
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觉的主动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讨“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生成机制和制约因素。
2.探讨在班级建设中如何生成“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建构班级建设中师生关系评价的指标和理论体系。
4.探讨各种关系(教师、家长、学生、班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影响与作用。
四、研究方法
采取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实验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五、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和谐”是从音乐中呈现的强与弱、密与疏、急与缓的差异和变化中而产生的,渐而延伸到社会的和谐、人的和谐、教育的和谐。
和谐: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全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接受,相容和相互的需要。
本课题中和谐的师生关系特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充分,配合默契、热烈、宽松、愉快,具体表现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班级建设:是指在班级中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班干部队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使这种先天潜能得以实现,人的成长是在一个安全的心理气氛中先天潜能不断实现的过程;经验是认识的基础,重要的是体验到,当然抽象认识活动,仍是需要的;情感活动左右着人的精神世界,把情感活动看作是心理整体机能、提高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动力。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1)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强调合作,注重建构过程中学生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讨论以互动的多元性,教师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者,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作用来实现自我构建。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成果
课题实验研究过程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7月)
计划开题,确定子课题,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并把相关的资料印发给实验教师进行学习。写出学校子课题的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5月)
方案本着(学习—实践—研究)边实施、边改进、边研究、积累收集资料,撰写阶段研究报告、论文或典型个案;或以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教师或学生作品展示研究的阶段成果。
1、定期检查,重视反思。
(1)做好课题实施的检查;
(2)召开课题交流会,研究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3)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2、设计和实施个案,编写案例集。
3、撰写建立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与实践论文。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进行结题验收和实验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最终成果
1、撰写实验研究典型个案,并编成案例集;
2、撰写如何建立和谐新型师的生关系研究与实践论文;
3、班级和谐用语及公约;
4、和谐班级的评选细则;
5、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
八、组织形式及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长:高晓蕾
副组长:许才华 卢晓东 屠建林
课题策划:卢晓东
组员:全体班主任
分工情况:
1、班级和谐用语:全体班主任
2、和谐班级公约:全体班主任
3、和谐班级评选细则:全体班主任
4、班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七年级与高一班主任
5、学校与家长关系协调的研究:八年级班主任
6、班级建设与师生关系的研究:高二班主任
7、班级建设与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九年级与高三班主任
九、经费及全体条件保障
学校将拿出部分资金支持此项研究
课题组还将申请部分资金支援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
子 课 题 方案
子课题名称:班级建设中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子课题单位:(公章)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子课题负责人: 高晓蕾
填 表 日 期: 2007 年6月 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