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文化建设设计思路及总结
(一)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诞生班级文化“ li文化”
在8月31日学生报到当天,我就向班级同学介绍了本学习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要求同学积极思考,先确定我们的目标,再确定班级文化名称,形成班训。当天还设立劳动生活部、学习部、文体部、纪律部、监督部、宣传部。由于班级人数少,所以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成为管理者,即每人参加一个部门,并立即招聘部长。再由部长写好招聘部员广告,张贴在公示栏中。等各部门都成立后,按照部门讨论班级文化名称。所以确定班级文化名称实际上经历了2周,文体部提出“xin文化”,监督部提出“cheng文化”、学习部、纪律部都提出“jing文化”,劳动生活部提出“Li文化”、宣传部提出“ai文化”。
由于考虑本班的同学一开始派别严重,有男生、女生派;有“好生”、“差生”派(这从他们互相攻击的言语、行动中明显感知)。而且有个性的同学较多(开学第一天就有人展露个性),开学2周内也有2人和老师发脾气。对老师没有礼貌,只有女生和部分男生礼貌较好。而且同学间起绰号、小摩擦不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基础薄弱。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觉得建设“Li文化”非常迫切,也非常符合本班实际。我们的理念是“礼、理、力、立”,它们分别代表 “待人有礼;做事明理;齐心合力;自强自立”。班训具体阐释为:
我们追求待人有礼,用最真诚的自己对待周围的一切一切
我们要求做事明理,用最端正的态度完成身边的一点一滴
我们冀求齐心合力,用最团结的力量冲破面前的一山一崖
我们一定自强自立,用最坚强的意志在逆境中铸就百分之九十九的完美
班名“Li智行”和班徽设计也逐渐确定。
(二)确定班级组织机构,制定班级公约
班级设立劳动生活部、学习部、文体部、纪律部、监督部、宣传部。由于班级人数少,所以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成为管理者,即每人参加一个部门,并立即招聘部长。再由部长写好招聘部员广告,张贴在公示栏中。班级同学特别喜欢加入纪律部、监督部,因为他们认为有“管人”的权利。我也没有要求他们改换部门,相反,我建议纪律部长让他们纪律部每天2人轮流值日,减轻了部长的负担。监督部成员也分工更细,班级日常事情都有人负责监督。我主要对部长进行培育、指导。
利用班会课,我们要求每个同学自己制定班级公约,再全班综合讨论完善。
我们特别强调:“积极做事、主动沟通、铁的纪律、人性管理”,逐渐引导学生达到“待人有礼、做事明理、齐心合力、自强自立”的目标。也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认识上、行为上逐渐转变。学生觉得老师、同学的提醒、教育都是发自内心的,因而班级学生对抗情绪明显改观。
另外,我们觉得光有班级公约还太粗糙,接着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八2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评比细则”,每天一张进行具体考核、评比。多数学生由过去的单一的被管理者变成既是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
(三)班级活动丰富多彩,班级目标部分达成
本学期,根据学校安排,结合本班班级文化建设和偶发事例,进行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主要由各个部门轮流负责开展,共计7次主题班会。(同时黑板报也是由各部门轮流出,改变单一的几个女生包办代替的现象。)
另外,班会中学生参与面广,形式多样,有小品、朗诵、合唱、辩论、讲故事、游戏等。在活动中,我班不爱说话的同学、不爱在同学面前表演的、不乐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只喜欢做观众的…都变成了班会的主角,同学关系融洽。我也经常教育提醒各部长,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同学;要以身作则,注意和同学讲话的口气。渐渐地,同学们爱听老师教育的多了,抵触的少了。
本学期,班级虽然出现了很多小的问题,但是没有出现一起打架事件,好几个以前经常打架的同学都在小结中提到自己在这方面的进步。班级有个性的同学较多(和老师发脾气的人次有十几人次),但是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同学绝大多数在老师与他的一次长谈后基本没有出现第2次发脾气现象。课间、课堂纪律明显好转。基本达到了“待人有礼、做事明理”的目标。
(四)让教室的墙营造浓浓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墙上,除了张贴班级公约,我们还张贴“班训”、设立“班级各部门宣言”栏、“成长的Li程”栏、“我行我Show”才艺展示栏、“班级表扬、批评栏”,还设立“植物角”。加上每天3次的教室扫地、拖地,我们的教室既干净清洁,又有浓浓的班级文化氛围。舒适整洁的班级环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教室中的环境建设渗透着班级的文化氛围,折射出班级的文化底蕴。
二、体会心得:
我知道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将是长远的、全面的。我们班级的文化建设,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中,良好的效果已逐渐展现出来,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和勇气。我相信:扎扎实实开展好班级文化建设,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下一阶段设想:
1、主题班会内容还要围绕班级文化建设精心策划,悉心指导。
2、关注时事,及时利用相关事件进行班级内涵文化建设。
3、关注生活,敏锐发现班级学生周围的教育资源,及时、智慧开展主题活动
4、更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5、应让同学们书写每次活动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收获,记录成长的“li”程。
5、应让同学们书写每次活动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收获,记录成长的“li”程。